光明论坛:外语教育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因语言是重要载体
光明论坛:外语教育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因语言是重要载体
【光明论坛】作者:郝运慧(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意识形态作用重大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关键的思想文化力量,它能在国内汇聚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引领思想舆论,如同粘合剂一般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在国际层面,它有助于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际话语权,发挥着润滑作用。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意识形态在文化交流和国际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近些年,国际局势复杂且多变化,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因此更要充分利用意识形态的力量,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稳固我们的地位。
语言与意识形态关联紧密
语言充当着思想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承载工具。各种语言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以英语为例,它承载了英美等国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
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语言交流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语言中意识形态传播的问题愈发明显。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此,正确处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外语教师需提升素养
新时代外语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素质。在思想政治层面,需强化对中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警觉性。信念坚定,方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
教师应通过研读党的理论、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来增强自身素养。同时,教师还需加强中西文化的融合理解,摆脱“西学东渐”的局限,主动传播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打造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
解决价值传递效果问题
外语教学涉及跨文化领域,教师们在确保自己具备“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后,还需关注如何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效果“是否优良”。他们需深入挖掘外语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探讨符合我国特色的外语课程文化发展路径。
设计独具特色的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理解。借助外语这一工具,讲述中国的故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还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出色地展现中国风貌。
教材编写要注重平衡
教材承载着知识和价值观念。编写教材时,需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分量,融入更多展现我国优秀文化、独特事物以及现代文化成就的内容。然而,目前不少教材中西方文化的比例偏高。
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以及我国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既能帮助学生们掌握外语知识,又能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及改进测试
对于学生而言,具备跨文化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显得尤为关键。外语课程在设置时,需充分考虑外语文化内容,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旨在塑造学生全面、客观的文化观念,并使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
我国的外语测试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侧重于技能的考核,导致考察面较为单一。所以,测试方法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要重视对跨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评估。这是因为这些内容中蕴含着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当前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增强面临的主要难题有哪些?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