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

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从剽窃抄袭到伪造数据,中国学术界如何应对?

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从剽窃抄袭到伪造数据,中国学术界如何应对?

他们作案形式多种多样:剽窃抄袭、篡改数据、伪造捏造证据及数据、不当署名、提供虚假身份信息、买卖代写论文等等,而翻译式抄袭是比较隐蔽,但迟早会暴露的一种的抄袭行为。

西安交通大学王某某抄袭案

2025年3月初,小红书揭露了西安交通大学一副教授涉嫌学术不端。该副教授2016年发表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翻译自2015年某外国学者的英文著作。如此行为,一名高校教师竟敢公然为之,实乃对学者身份的极大不敬,同时也给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羞辱。3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迅速作出反应,果断解除了他的劳动合同,同时向学界和公众进行了情况通报。

辽宁大学崔杰翻译抄袭案

2024年9月10日,微信公众号“绝版好书”曝光了辽宁大学崔杰副教授在翻译方面的问题。她的《莎士比亚悲剧选集》翻译几乎全盘借鉴了朱生豪的旧版,仅对文字稍作修改。崔杰教授曾获得不少荣誉,理应是学术界的榜样,然而她却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立即行动,快速撤除了相关书籍并进行了销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良影响。

苏州大学邵某博士论文抄袭案

2022年7月,网上出现消息,称苏州大学邵某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邵某仅对内容顺序做了微小调整,大部分内容却是照搬。他凭借此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论文还公开出版。这种行为受到了原作者的强烈指责。学术不端行为竟跨越国界,令人深感耻辱。12月29日,苏州大学作出决议,剥夺了邵某的博士学位。此举是对原作者及学术界的合理反馈。

北京大学王铭铭专著抄袭案

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曝光了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的专著涉嫌抄袭。这部名为《想象的异邦》的书中,大约有十万字的内容与国外学者的作品雷同。作为我国学术界的重镇,王铭铭的行为给北大带来了严重的声誉损害。1月14日,北大做出了撤销他职务和除名的决定。但不久之后,他又被其他学校录用。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原因

学术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导致学者们急功近利,萌生了抄袭的念头。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为抄袭者留下了操作空间。学术道德教育亟待提升,很多人不将抄袭视为重大问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众多领域的评审多在内部完成,外部监督不足,使得抄袭行为难以被察觉。

加强学术规范的建议

学术评价体系亟需改革,必须对研究项目的优劣和实际成效进行深入审查。必须设立严格的监管与惩戒制度,增加抄袭的风险。此外,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者的自律精神。促进研究结果的公开性,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增强评审的公正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评估。

学术不正之风频发,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众人在思索,如何彻底根除这类问题的发生?若您觉得本文见解新颖,请给予点赞并转发,以此给予支持!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