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9月20日著名隧道专家王梦恕病逝 享年80岁 贡献极多

9月20日著名隧道专家王梦恕病逝 享年80岁 贡献极多

王梦恕9月20日下午,中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病去世,享年80岁。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_北京交通大学96年副教授_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早年求学立志

1952年9月,王梦恕踏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选择了桥梁专业。在许班主任的激励下,他立志,要像詹天佑那样,成为一名铁路科学家。吕学谟老师的教导让他领悟到,扎实的知识是杰出铁路建设者的必备条件。到了1961年9月,他又尊崇高渠清教授为师,投身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

王梦恕在求学的岁月里,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全神贯注地钻研隧道和地下工程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努力,为他日后进入铁路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那时,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铁路事业的向往,始终充满心胸,他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奠基复合衬砌理论

王梦恕在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实践,对结构的受力原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发现了施工中的关键点和工艺。这一成果对铁路隧道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续隧道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强了隧道建设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有力推动了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现代化。

在研究过程中,王梦恕历经波折,进行了众多实验,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些努力为铁路隧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他所确定的施工关键点和工艺已经在众多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持水下隧道研究

王梦恕曾领导了众多国内江河海底隧道的规划和建设研究。这些隧道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挑战,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重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超群的技术,王梦恕成功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保障了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他的成就备受好评,他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一、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确保了隧道建设的高质量,而且在水下隧道技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我国在隧道建设领域,尤其是在水下隧道领域,正逐步迈向世界领先地位。

工程实践展身手

1965年,王梦恕投身于我国首条地铁建设。他担任技术工作者,工作细致入微。他注意到施工图纸遗漏了贯通误差,便迅速采取措施,成功预防了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麻烦。这一行动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对工作的深厚责任感。

1970年,他被调到成都铁路局峨眉内燃机务段。在那里,他不仅设计了整个段,还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优秀样板机务段的内燃机车段。在地铁建设上,无论是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采用的“浅埋暗挖”技术,还是广州地铁攻克六大技术难关,都充分体现了他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两会建议提良策

2017年3月,王梦恕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建议。他首先建议对大西线调水工程进行科学评估,以加快第一阶段工程的进展。接着,他强调要保护京张铁路的历史形态,并计划打造铁路遗址公园,这反映了他对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

这两份建议体现了他对铁路行业的深入理解。他不仅关注国家整体的进步和文化的延续,还表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担当。

教书育人育桃李

王梦恕在工程领域成就显著,教育领域也有所建树。他创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成为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教师。他还担任多所高校的荣誉教授和特邀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学子。

他身兼数个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职务,还为十数座城市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给予了技术支持。他在本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举足轻重。铁路界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他对我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723事故”中的见解独到。对于王梦恕院士在促进中国铁路发展上的显著成就,您有何看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