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就业率超 95%,起薪 6500 元,为何毕业生还愁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率超 95%,起薪 6500 元,为何毕业生还愁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常年超95%,平均起薪约6500元,热门专业更是达8000元以上。但不少毕业生私下吐槽优质岗位竞争激烈,普通岗位薪资与预期差距大
高校就业数据呈现出光鲜亮丽的态势,然而毕业生们却纷纷发出吐槽,称自己“被平均”,那么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水分呢?
就业率统计规则

当前,高校就业率统计采用教育部所定统一标准,只要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灵活就业协议,又或者自主创业,便都会被计入就业数据,这种统计方式致使许多临时性工作(也)被纳入就业范畴,比如2023年,某高校有学生反映,为满足学校要求,不得不签订灵活就业协议。
有的高校灵活就业占比能达到15%以上,这是实际调查所显示的,这些短期兼职以及临时岗位,虽然在形式方面符合就业定义,然而常常欠缺稳定性,并且薪资水平比正式工作低很多,这样的统计方式致使就业率数据跟毕业生真实就业状况有着较大差距 。

薪资水平真相
北京交通大学所公布的平均起薪为6500元,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实际生活压力是较大的,依据2023年生活成本数据,北京单间月租普遍处于3000元左右,再加上通勤、餐饮等基本开支,6500元薪资所剩余不多了。
更为值得予以关注的是,专业之间存在着薪资差异,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起薪事实上能够达到8000元以上,然而人文社科类专业普遍处于5000元上下,这样的专业之间的薪资差距被“平均”数据给掩盖了,不能够真实地去反映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收入状况。

就业市场竞争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然而优质岗位数量增长有限,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不但要与同级别高校竞争,而且要面对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拿互联网行业来讲,大厂的技术岗位常常会收到数量达数万份的简历,然而其招聘名额仅仅只有数百个。这样激烈的竞争致使好多综合素质较为不错的学生,也只好去接受普通的岗位或者选择转行就业。就业市场结构性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毕业生就业预期

重点高校的学生,普遍对于首份工作有着较高的期待,期望能够进入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或者是知名机构,这种预期源自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及对学校声誉所抱有的信任,然而当他们发觉实际岗位与预期存有差距之时,很容易产生失落之感。
存在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于在校时,缺少针对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对自身定位也不够精准。有一些个别学生,极为看重企业名气,却忽略岗位实际内容以及发展空间,致使入职之后难以融入与其相适配的工作环境,进而出现频繁跳槽这种状况 。
就业指导改进
大学院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应当从着重将关注度置于“就业率”,转变为把注意力投向“就业质量”。提议各个院系构建更为详尽的就业数据库,此数据库涵盖具体岗位、薪资构成、发展路径等相关信息,以此为学生提供参考 。

校企合作,学校方面理应予以强化,优质实习岗位需积极拓展。像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和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事项,大三阶段学生便可涉足相关企业展开实习,行业情况于提前之时便能有所了解,就业匹配度借助此有效得以提升。
数据真实性提升
教育部门能够思索完善就业相关统计指标,增添薪资中位数、专业对口率、社保缴纳比例等用以体现就业质量的指标,与此同时构建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定时收集毕业满一年之后的职业发展数据。
高等院校应当如实地公布各个专业的详细就业情形,涵盖灵活就业的具体比例情况,以及不同薪资段的人数分布状况等 。如此一来便能够协助考生进行合理的专业选择,并且也能够促使学校更为重视就业质量的建设 。
诸位读者,您觉得高校除了已公布的就业数据外,还应当公布哪些就业数据,方可更切实地展现毕业生的就业情形?欢迎于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要是认为本文具备价值,请点赞予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