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交大,看丝路留学生如何书写跨国友谊篇章?
走进西安交大,看丝路留学生如何书写跨国友谊篇章?
近日,中国日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探访来自丝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哈萨克斯坦的由娜丝佳与土库曼斯坦的阿特玛,在这座千年古都的校园里,不仅汲取知识
不久前,中国日报的记者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对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留学生进行了现场考察。记者发现,这些留学生在我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充满了感动的瞬间。在这里,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碰撞,相互渗透,呈现出一幅非常精彩的画面。
跨越国界的选择
娜丝佳,她出身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修商务汉语专业,已是三年级的学生。她的双亲曾向她推荐来中国,认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成长机遇。怀着家人的厚望,她勇敢地跨越了国界,最终抵达了西安。阿特玛,他来自土库曼斯坦,自高中时期便对兵马俑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决定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汉语言专业。他们,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美好未来,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
娜丝佳提到了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阿特玛则表达了对兵马俑的向往,从他们的对话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做决定时的决心,这种超越国界的勇气,确实让人忍不住为之鼓掌。
课堂上的文化探索
在课堂上,娜丝佳勤奋学习商务汉语,并向老师咨询了陕西方言中的“嘹咋咧”和“没麻达”,通过方言的音韵体会到了当地的文化。阿特玛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活动。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各国的新闻,尤其是那些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大家讨论得非常愉快。这样的课堂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知识,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娜丝佳说方言的样子,那股专注劲让人印象深刻;阿特玛聊起新闻,那份全神贯注的模样也让人难以忘怀。课堂上,仿佛是个充满文化的宝库,他们在这里不停地挖掘和积累。
美食与文化适应
阿特玛刚来我国时,对我国饮食文化抱有极大兴趣。起初,他对辣味有些不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我国美食的兴趣日益浓厚。各式各样的美食,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人们可以窥见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娜丝佳在日常生活里,也在慢慢适应我国的节奏和丰富的文化细节。
阿特玛在品尝美食上经历了转变,这恰似她逐渐接纳中国文化的旅程。起初,她对这一切都显得有些生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熟练地应对,这段经历既充满乐趣,又富有深意。
实践活动中的成长
课外,阿特玛表现得很活跃,她全身心投入到了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支教工作中,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同时,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上合组织大学年会上,她担任了志愿者。这些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了中国的勃勃生机。她认为,投身于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增强个人的能力。
凝视着阿特玛在各项活动中的身影忙碌不停,我似乎感受到了她的成长与变化,她正慢慢变得更为自主和自信。
学习中的困难与克服
在学习过程中,阿特玛碰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概念,于是她向老师寻求指导,并且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她的勤奋和求知精神非常值得赞扬。而与此同时,娜丝佳在深入学习商务知识时,也时常遇到挑战,但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每一次的挑战都变成了我们前进的垫脚石,当阿特玛和娜丝佳遇到困难,他们展现出的,是他们那份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意志。
未来的文化使者梦想
娜丝佳打算回国后,向众人分享她在我国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她还打算把我国武术介绍到阿拉木图。同时,阿特玛有志于在土库曼斯坦开展汉语教学,借此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两人都抱有成为文化交流桥梁的愿望。
他们的梦想犹如一粒种子,播撒之后,或许能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最终结出累累硕果,从而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认识。
各位身边是否也有像娜丝佳和阿特玛那样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的人?若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启发,不妨给它点个赞,同时也可以将它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