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

1956年沈网珍随校西迁,交大老照片勾起往昔回忆

1956年沈网珍随校西迁,交大老照片勾起往昔回忆

2019年的一天,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南门附近,落成不久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引来一批老校友参观。行至博物馆二楼,在一块介绍校园文化生活的展板前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

1955年,交通大学依照国家命令,着手准备将校址从上海搬迁至西安。这一跨越千里的迁移过程,背后承载着无数人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此次搬迁不仅重塑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更孕育出了崇高的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

摩托开启西迁之缘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1955年,交大团委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助力国家建设,特地开设了摩托车培训班。为此,他们从上海购入了四十多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摩托车。这些摩托车在校园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到了1956年,这些摩托车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一起踏上了西迁的旅程,成为了交大西迁史上的一个特殊开端。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决策之难压力重重

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

这所学校有着60年的悠久历史,学生人数超过6000名。它必须在一年内从黄浦江畔的繁华地带迁移到条件艰苦的西北地区。面对这一挑战,当时的校长彭康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学校党委为此举行了多次会议,日夜不停地进行讨论。这次搬迁不仅意味着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动,还涉及到数千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规划。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一线人员提前探路

王守基那年28岁,1955年5月下旬,他被派往西安,投身于西迁校园基建工地的建设。新校址设在西安近郊。当地农民听闻上海有一所知名大学即将迁至,都显得十分激动,他们积极支持了这项工程。他们很快完成了征地工作,为王守基及其他工作人员后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师生分批有序迁移

1956年7月20日,副教务长张鸿及教职工与家属们,作为先锋,率先搬迁至西安的新校区定居。随后,8月10日,在副校长苏庄的引领下,交大的第一批师生队伍,从上海徐家汇火车站出发。到了9月10日,西迁至西安的交大,在那时西安最宏伟的人民大厦里,举办了首次开学典礼,这也标志着学校在西安的新纪元正式开启。

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

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

赵卓贤教授指出,当时许多青年教师和他们的伴侣虽然长期分居两地,却并没有主动提出调往对方所在的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投身于条件艰苦的西北地区。以何新楷为领头的青年教师团队,更是立下了誓言,不论交通大学搬迁到哪个地方,他们都会跟随学校一同前行。他们的无私奉献,生动地展示了交大西迁精神的真实风采。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

后勤保障温暖人心

杨澜涛指出,在这次西迁的教职工和学生中,南方人占了绝大多数。为了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交通大学西迁团队不仅吸纳了众多教授和讲师,还加入了炊事员、理发师、园艺工人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还有酱菜厂和煤球厂的工人。正是由于这样的细致安排,使得师生们在遥远的西北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校友

在历史的长河中,交大的西迁行动无疑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页。如今当我们回首,那些西迁者的无私付出是否也触动到了你的心?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校友_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_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