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2007年诞生的首都科学讲堂18年成果斐然,第900期活动举行

2007年诞生的首都科学讲堂18年成果斐然,第900期活动举行

“2007年,首都科学讲堂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中诞生。18年来,讲堂共邀请近千名院士专家参与演讲、线上线下受众累计超2亿人次。”近日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_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_北京交通大学副院长

每周讲座,知识殿堂

每周六,这个地方宛如一座充满神奇魅力的知识宝库,定期举行内容多样的讲座。自2023年起,众多求知者纷纷踏足于此,踏上探索知识的征程。这些讲座内容涵盖尖端科技与生活之谜,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节奏。在这里,人们可以迅速了解科学的多个领域,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拓宽视野。

莫泽逸的收获

莫泽逸是众多听众中的一员,他无论风雨都坚持参加每一场讲座。他专注聆听、细致笔记,并且乐于与演讲者交流。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创新思维。科学的大门逐渐向他敞开,让他体验到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快乐与吸引力。

陈征的科普思考

陈征作为第840期讲堂的特邀嘉宾,以“新时代科普的焦点与难点”为题展开演讲。他详细剖析了当前科普活动中存在的供给、需求以及渠道等方面的问题,并从“为何而做、具体行动、实施方法以及责任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征强调,科普工作的核心应当关注需求,通过发现、引导和激发需求来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吕佳乐的反内卷启示

讲堂第893期的特邀嘉宾吕佳乐,针对“内卷”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生态位”在其中的反内卷理念。他将生态位比作跑道,以便听众能更清晰地把握其内涵。这种将社会热点与科普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关注,并促使人们从科学视角重新思考当前的热门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点亮科学之光

活动现场,倒计时声“5、4、3、2、1……”落下帷幕,陈征、吕佳乐、王大鹏、鲜宁四位嘉宾携手点亮了“科学之光”,这象征着讲堂将迎来新的发展道路。针对“流量时代,如何让科普更受公众喜爱”这一主题,嘉宾们纷纷发表见解,为科普事业的进步贡献智慧和策略。

科普传播之道

陈征认为短视频与深度视频并无矛盾,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领域进行发展,短视频能有效激发公众的好奇心。王大鹏强调,针对不同领域的短视频,我们需要保持求证的态度,在生态圈内广泛寻求证实。这两位专家的观点,为科普工作者在传播手段上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灵感。

平等科普态度

在科普传播中,保持平等的心态至关重要。鲜宁指出,科普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传授给孩子们知识,更是要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凸显了科普的深层价值,那就是在公众中培育科学思维和学习的技能。

高校科普资源

以北航为例,鲜宁谈了利用高校科普资源的体会。北航打造了一个协同科普的交流平台,借助科研成果来促进科普工作。众多高校人才在此汇聚,他们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此外,创新氛围浓厚,非常适合进行科普创作,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在科普领域中的独特优势。

未来科普展望

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将依托北京科学中心这一核心阵地,整合各方资源。通过融合尖端科技与展览内容,深入到学校、科研机构等地。旨在打造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普文化新局面,助力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打造科普名片

首都科学讲坛着力塑造首都科普领域的璀璨“名片”。讲坛不懈追求创新,努力提高科普的水平和影响力,以迎合民众对科学知识的强烈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讲坛致力于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科学的迷人之处,进而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问您认为在首都科学讲堂中,哪一种科普方式最能够激起您的兴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为我们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