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等研究方向及教学活动、获奖荣誉介绍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等研究方向及教学活动、获奖荣誉介绍

王玮,男,北京交通大学教授,1959年生,1982年1月毕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示范实验中心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电力领域,众多研究成果持续推动行业进步,其中,主动配电网系统存在针对规模化电动汽车的互动式充放电控制研究,这项研究备受关注。

早期工作流模型研究

2003年8月,《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是关于基于扩展P/T - 系统的工作流模型及执行算法的,当时,计算机技术与电力工作流的结合处于早期阶段,该研究成果被Ei检索,它提供了新的模型,为后续生产管理自动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电力系统自动化》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是让电力系统检修管理过程基于工作流实现自动化,此技术提升了检修管理效率。

励磁控制器与信号处理

2004年10月,《电工技术学报》上出现了关于多机电力系统H∞鲁棒分散励磁控制器的设计,这个设计在控制励磁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5年6月,《高电压技术》上有基于分形理论的高压断路器机械振动信号处理内容,专家借助分形理论处理信号,通过这样做能够更好地监测设备状态 。

电力企业管理与欠费预警

2007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对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力企业生产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做了阐述,把工作流技术融入了企业管理。2008年8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提出了市场条件下的电力客户欠费预警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济风险。

新技术应用于电力监测

2010年3月,《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展示了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中的应用,借助图像识别可直观且准确地找出设备问题。同年6月,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含分布电源的智能配电网的研究出现了,它为配电网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配电网供电模式与控制策略

2012年7月,《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探讨了城乡配电网中单相配电系统的供电模式,不同地区能依据此选择合适模式。2013年1月,提出了基于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设计,该研究还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

能源互联网与风电机组研究

2015年5月,《电力系统自动化》针对计及电动汽车和光伏 - 储能的微网能量优化管理展开了研究,该研究通过考量多方因素来优化微网能量 。2016年5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了基于数据挖掘的风电机组变桨系统劣化状态在线辨识方法,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风电机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围绕主动配电网系统对规模化电动汽车的互动式充放电控制展开,它能够有效调节充电时间与功率,进而提升电网稳定性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效率,这一研究在未来值得关注,你认为它会给电力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请赶紧点赞分享并参与评论!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