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教育科技影响社会,全社会应参与其创新的定控且科技成果需共享
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教育科技影响社会,全社会应参与其创新的定控且科技成果需共享
现在,大学本该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王元丰认为,当前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这些战略的核心理念并非源自大学。在相关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众多高校并未深度参与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域。更有甚者,许多大学对于行业的新技术掌握不够全面。王元丰提出,联合国应设立专门委员会,探讨技术进步带来的安全和道德挑战。
大学科技创新作用弱化
现在,大学本该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王元丰认为,当前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和规划,大学并未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战略的核心理念并非源自大学。在相关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众多高校并未深度参与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域。更有甚者,许多大学对于行业的新技术掌握不够全面。
社会期待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起到先锋作用,然而现状却令人沮丧。以建筑行业为例,它正迅猛发展,然而众多高校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却明显落后,开设装配式建筑课程、BIM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这充分显示出大学与实际产业的脱节。
产业大学带来挑战
产业界自办高校并不罕见,然而其迅猛发展对传统高等教育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产业类高校依据市场需要培育人才,有效应对现实问题,因而受到企业的广泛喜爱。反观传统高校,其人才培养方式似乎略显过时。
产业大学的兴起使得传统大学的优势受到了影响。展望未来,传统大学面临的挑战可能并非来自其他传统大学,而是那些发展势头迅猛的产业大学。特别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产业大学以其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传统大学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大学应积极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大学不能消极等待。在新一轮工业变革中,大学应当主动出击,顺应潮流进行改革,肩负起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责任。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需明确自身定位,认真考虑如何融入新工业革命。在教学和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紧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教师观念需转变
教师不再是一辈子只教一本教材了。现在科技进步快,市场变化多,教师们得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得随时留意行业最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知识。
教师亟需更新教学理念。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若教师对前沿的编程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缺乏认识,便难以培育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为此,教师必须积极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教学水平。
借力创新教育手段
高校需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成就,有效运用创新的教育方法。他们应关注MOOC等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并为其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一般高校应发挥自身特色,与产业界合作开展联合教育项目。
高校发展迎来了MOOC带来的新契机。这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因此,普通高校应把握这一机遇,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采取行动,打造自己的特色,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全社会参与把控方向
全社会需共同商定和监管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目标和趋势。科技成果应惠及每个人,同时,不良影响也应由大家共同承担。王元丰提出,联合国应设立专门委员会,探讨技术进步带来的安全和道德挑战。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引发就业、伦理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应对。科技发展不应只服务于少数群体,而应关注弱势群体,确保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让大学更好地适应新工业革命的需求?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赞并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