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通长江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闫志刚副总工程师的奋斗与荣誉
沪通长江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闫志刚副总工程师的奋斗与荣誉
1995年,闫志刚心中种下了桥梁梦想的种子。尽管如此,闫志刚始终积极适应新环境,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013年11月,他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工程部部长。当时年仅37岁的他,精神抖擞,准备在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大显身手。沪通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其主跨长度达到了1092米。闫志刚对桥梁建设抱有最初的热情,他一直努力不懈,在众多桥梁工程中奋斗。
求学之路与桥梁之缘
1995年,闫志刚心中种下了桥梁梦想的种子。那一年,他离开了吉林省洮南市,踏入了北方交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在大学时光里,他坚定地选择了桥梁专业,并且坚持不懈地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术旅程。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他全神贯注地深入研究桥梁相关学问,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功底,为将来投身桥梁建设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
2006年,他自北京交通大学毕业,拿到了工学博士学位,选择留校教书。即便站在大学讲堂,他依旧紧密联系桥梁建设的实际。这促使他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累积了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为他在桥梁建设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角色转变历程
2012年,闫志刚被调至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职。他完成了从高校教师到工程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充满挑战,因为全新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摆在他面前。尽管如此,闫志刚始终积极适应新环境,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3年11月,他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工程部部长。他从基层岗位跃升至关键的建设岗位,肩负的职责也随之加重。当时年仅37岁的他,精神抖擞,准备在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大显身手。
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意义
沪通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其主跨长度达到了1092米。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千米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的基础部分是一个面积达5100平方米的巨型沉井,主塔高度达到了330米。此外,大桥还采用了重达1800吨的大节段钢桁梁,以及336米的刚性梁柔性拱桥结构。这样的工程规模,建设难度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闫志刚及众多建设者面临重重挑战,实则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仅是一座横跨长江的交通要塞,更是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缩影。它的存在,对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提升我国桥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面对难题虚心学习
闫志刚明白,要解决大桥建设中的种种难题,他必须勤奋学习,不断锻炼自己。尽管他是工程部的负责人,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在第一次召开指挥部会议时,他真诚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愿意聆听你们的建议,也愿意接受你们的协助。”
他勤奋研究技术,借鉴了国内外众多大型沉井工程的成功经验,并与团队积极探讨。他始终态度谦逊,乐于学习,面对施工中的难题,他从不放弃,持续寻找解决办法。
获奖肯定与母校情怀
2016年,闫志刚荣获了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颁奖仪式在他母校——北京交通大学隆重举行。那天,他头戴大红花,紧握着证书,站在那个对他来说无比熟悉的天佑会堂主席台上,心中充满了激动。他感慨万分,说:“对于桥梁工程师来说,这个奖项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他的辛勤努力得到了认可,他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令人钦佩。他的母校目睹了他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加深了他对母校的怀念。此外,母校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心灵的依托。
心怀初心贡献力量
2021年12月11日,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历史传承与创新的盛会。在会上,95届校友闫志刚参与了讨论。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体会,并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他还向土建学院的学子们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闫志刚对桥梁建设抱有最初的热情,他一直努力不懈,在众多桥梁工程中奋斗。他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和梦想,还为我国桥梁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这样的工程师难道不值得我们钦佩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也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或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