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浙江宁波座谈会:探寻民资投资铁路的现状与杭绍台、杭温高铁的示范意义
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浙江宁波座谈会:探寻民资投资铁路的现状与杭绍台、杭温高铁的示范意义
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建设曾备受期待,然而现今却遭遇了不少挑战。在2016年左右启动的这些项目,原本是创新举措,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其中,首批的8个试点项目,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这些问题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深思的因素,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2016年1月,社会资本投资铁路迎来重要转折。国家发改委那时推出了首批8个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了杭绍台高铁和杭温高铁。
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建设曾备受期待,然而现今却遭遇了不少挑战。在2016年左右启动的这些项目,原本是创新举措,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其中,首批的8个试点项目,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这些问题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深思的因素,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开端
2016年1月,社会资本投资铁路迎来重要转折。国家发改委那时推出了首批8个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了杭绍台高铁和杭温高铁。此举标志着铁路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开放。此举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铁路建设。比如,2015年某地启动的铁路项目,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若社会资本加入,或许能缓解部分资金压力。
这个新尝试并非毫无波折,观察民营资本的投资状况,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变数。以2015年常山水泥加入衢常铁路为例,由于缺乏合理的回报机制,民营企业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这一案例反映出,在项目初期阶段,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地方政府投资铁路的成果
2015年启动的汉十高铁与济青高铁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汉十高铁的建设现场十分热闹,工人们按照既定地点和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进展顺利,并且由项目公司自主组织了建设活动。
济青高铁的情况亦是如此。在建设过程中,尽管它一度被视为社会资本投资的典范,但民营资本并未能入股。然而,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营。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具备铁路建设投资的实力,同时也揭示了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复杂性。
民营资本在高铁项目中的话语权
杭绍台高铁与杭温高铁的控股方为民营资本,但在实际运营中,他们并不具备决定权。以杭绍台高铁为例,自开通以来近三年,虽然民营资本在股权上占据主导,但在运营层面,他们必须遵从国铁集团的规定。车票收益的控制和二次分配,也都是国铁集团说了算。
列车运行的次数与是否运行,项目公司无法自行决定,一切由国铁集团来定。在这种运营方式下,民营资本在铁路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和掌控力显著降低,导致许多民营资本在铁路运营领域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投资回报率的差异
各个地区的铁路项目和线路的投资收益各不相同。比如,大秦、朔黄、侯月煤运专线盈利表现不错,而蒙西铁路则因这一特点,在民营资本看来颇具吸引力。2012年9月,蒙西铁路在建设与运营方面规定,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这被视为一种尝试。
目前,铁路PPP项目的设立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流动。然而,那些盈利能力强的铁路项目并未普遍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试点。例如,在杭绍台高铁的建设过程中,民营资本面临资金压力,高投入与低回报使得众多民营资本犹豫不决。
资本退出机制
铁路项目的投资、融资、管理及退出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但现阶段退出途径并不顺畅。尽管国家正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REITs发行,但铁路项目尚未实施这一措施。在关系到国家经济民生的重要领域,目前民营资本尚缺乏一种安全且可靠的退出途径。
方建宏提到,只有资本能够顺利退出,才能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加入。如果没有顺畅的退出途径,就如同悬在民营资本头顶的利剑,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投资选择。
未来的展望
政府可以提供补贴,鼓励市场竞争,这样民间资本就能参与到运营和管理中来。国外已有类似模式,成功吸引了众多民间资本投入公共设施建设。我们也要推出更多优质项目,吸引民营资本。在铁路项目规划上,应优先选择线路和区域,推出示范项目。投资新铁路项目时,应设计更完善的回报机制和运营权分配方案,让民营资本看到盈利前景,同时确保国铁集团在统一运营管理上的效率。
各位读者,你们觉得怎样的管理模式能使民营资本在铁路投资领域既获得收益又高效投入?欢迎留言交流,点个赞,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