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2024年6月22日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在湖州开幕的详情报道

2024年6月22日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在湖州开幕的详情报道

2024年6月22日,湖州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这场论坛规模宏大,吸引了众多关注。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50多位代表共同参与。大家聚集一堂,围绕气候变化、碳中和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合作交流的日益紧密,对达成全球碳中和目标将起到更大助力。

2024年6月22日,湖州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这场论坛规模宏大,吸引了众多关注。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50多位代表共同参与。大家聚集一堂,围绕气候变化、碳中和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的召开意义非凡

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此论坛恰似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为各国专家及学者搭建了交流的舞台。论坛在风景如画的浙江省湖州市举行,当地环境宜人,增添了论坛的吸引力。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云集于此,他们得以深入交流各自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成果,共同商讨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促进国际间的实质性合作,这对全球具有极其重要和长远的影响。

论坛特色突出,汇集了众多国内杰出人才,同时也有众多国际专家加入。他们各自带来了独到的观点和洞察,推动了多元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对碳中和等问题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与碳中和的关系

王元丰教授指出,北京交通大学所倡导的新质生产力与达成碳中和目标息息相关,两者相互推动。目前,这种新质生产力正以环保的形象崭露头角,其潜力不容小觑。例如,新能源生产技术能够产出更清洁的能源,新生产要素的涌现也对中和碳排放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变化也促使生产方式和动力发生了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带动了各要素的显著增长,从而促进了正向循环的形成。企业引入新质生产力后,不仅减少了产品生产中的碳排放,而且提升了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与碳中和的关系,宛如兄弟般紧密,对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双碳”工作面临挑战

我国在追求“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付出了众多努力,但挑战依然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社会对实现碳中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许多企业和个人可能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对未来的环境问题关注不足。比如,某个地区的许多工厂还在使用高耗能的老旧设备,这是因为更换这些设备需要相当的资金。

技术层面,实现碳中和所需的支撑不足。众多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展迟缓。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力提升面临难题。此外,大范围储能技术尚不完善,这些问题或许会妨碍碳中和目标的快速达成。

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转变

这一转变影响深远。政府需将能源消耗控制转向碳排放控制,并需制定相应措施。以某省为例,该省可设定年度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目标,并将碳排放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的绩效考核。这些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将对各级政府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企业若想达标,必须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它们需将粗放型能源使用模式,改为精细化的碳排放监管体系。比如,制造行业会积极寻求更高效的清洁能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养符合新型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工作刻不容缓。例如,高校应增设更多专注于新型生产力技术的研究课程。部分理工院校已着手开展碳中和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育该领域的专业人才。

研发资金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增加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例如,部分风电企业已在高原等特定区域着手研发风电设备。这些投入推动了新型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助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健全,同时加固了其基础。

国际合作的助力

在此过程中,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国都拥有各自的优势。以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它们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转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与其它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并共同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我国在环保科技领域具备显著优势,比如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这项技术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共享成果,并与他国携手攻克难题。随着合作交流的日益紧密,对达成全球碳中和目标将起到更大助力。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