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李征:坚守一线创造效益 奉献社会实现价值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李征:坚守一线创造效益 奉献社会实现价值

李征,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他的经历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故事。毕业后,他长期在变电站维修生产一线辛勤工作,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还赢得了众多荣誉。李征,北京交通大学2000届的毕业生,和众多校友一样,站在了人生新阶段的十字路口,面临就业抉择。然而,李征有自己的想法,他被变电站维修一线的岗位所吸引,渴望在这个领域展示自己的能力。读者朋友们,您在岗位上能否像李征一样,满怀热情与动力,创造卓越业绩?

李征,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他的经历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故事。毕业后,他长期在变电站维修生产一线辛勤工作,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还赢得了众多荣誉。这些成就,正是他辉煌人生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激发了我们思考:普通人如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光芒。

交大学子踏上征程

李征,北京交通大学2000届的毕业生,和众多校友一样,站在了人生新阶段的十字路口,面临就业抉择。他来自河北,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那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场所,缺乏繁华与耀眼。李征就在这样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踏上了默默无闻的奋斗之路。他身上带着北交大学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人们或许对这一决定感到困惑。当时确实有不少工作看似更轻松、更有面子。然而,李征有自己的想法,他被变电站维修一线的岗位所吸引,渴望在这个领域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许在他心里,早已勾勒出了对未来的大致蓝图。

坚持钻研技术难题

李征入职后,凭借着那份执着,开始在技术领域大显身手。起初,他每天完成本职工作后,便会去资料室或书店搜集资料,研读专业书籍。无数个夜晚,他或许都在与知识为伍。尽管那时他常常感到疲惫,但内心的梦想给了他力量。

他持续取得成就,累计实现了68项科技创新,赢得了112项国家专利,还参与制定了两个国家标准。这些成就非一日之功,是他日夜兼程、深入钻研的结晶。每一项成果都凝聚了他默默无闻的辛勤和努力。面对每一个技术难关,他都视为攀登高峰的基石,一步一个脚印,从未轻言放弃。

身在枯燥岗位但不抱怨

变电站的日常维护工作颇为乏味,日复一日地要在变电站内巡视,及时应对设备的异常状况。这份工作如同复印机般,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动作。然而,李征却始终如一,几十年如一日。在巡检时,他总是细致入微,哪怕是最微小的设备问题也不放过。多年来,他总共发现了1200多个设备缺陷,并处理了450多起事故和异常。

他的工作成功避免了超过4700万元的损失。这样的成就并非偶然。他必须承受这份工作的单调与巨大压力。面对这份不易,他没有丝毫怨言,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他如同螺丝钉一般,坚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领衔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3年,李征带领的“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设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力求取得成果、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工作室汇聚了众多技术高手、青年先锋和行业骨干。在这里,他们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师傅带徒弟、课题研究合作、攻关竞赛等。

工作室里,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个体创新者逐渐形成了“人才链条”。李征在这里扮演着引领和示范的角色,他乐意牺牲自己的业余时光。他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在创新中的强大力量。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团队共同追求目标的动力,工作室因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空间。

打造公益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5年,李征在原有工作室基础上,创建了全国首个“公益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借助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新优势。他将劳模精神与公益理念融合,提升了工作室的知名度。他举办了众多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使更多民众从中受益。

建立这个工作室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从争取支持到具体筹备,再到日常运作,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然而,李征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他希望这个工作室能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给更多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疫情中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刚开始,疫情便迅速蔓延。众多人选择居家避险,然而李征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率领国家电网冀北电力“唐山钢铁之魂”党员服务队,投身社区和防疫点,成为抗击疫情的志愿者。尽管工作充满风险,但他们毫无畏惧,勇往直前。

他成功研制了“智能紫外线臭氧消毒设备”,并于2020年1月底开始应用。这项技术为疫情期间恢复生产的企业提供了额外的安全防护。在这特殊时刻,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彰显了男子汉的职责与担当。

李征出身普通,却成就非凡。读者朋友们,您在岗位上能否像李征一样,满怀热情与动力,创造卓越业绩?期待大家点赞、转发此篇文章,并在评论区交流心得。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