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10月16日‘玩转短视频 助力新科普’论坛在科普大会年会成功举办

10月16日‘玩转短视频 助力新科普’论坛在科普大会年会成功举办

现今,社交媒体种类繁多,科普类短视频如春雨后冒出的竹笋一般层出不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然而,这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生的变革,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近些年,社交媒体日益繁荣,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崭露头角。这些短视频的制作地点遍布全国各地,科普人员纷纷加入其中。以知乎为例,用户更倾向于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反观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户更偏好于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获取知识。

现今,社交媒体种类繁多,科普类短视频如春雨后冒出的竹笋一般层出不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然而,这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生的变革,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科普短视频的涌现

近些年,社交媒体日益繁荣,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崭露头角。众多科普达人纷纷加入,制作了众多科普小视频。比如李永乐老师在网络上分享各类知识,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些科普小视频在内容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从时间来看,近几年来,科普小视频迎来了快速增长,许多人闲暇时都会拿出手机浏览科普视频,来充实自己的知识。

此外,各地涌现了不少小型的科普队伍,他们制作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的制作地点遍布全国各地,科普人员纷纷加入其中。他们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将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广大民众。

对获取信息方式的变革

过去电视刚开始流行时,就有像“走近科学”这样的科普节目。不过那时候,观众只能被动地看节目,没法即时交流。而现在,科普短视频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平台上观看视频时,人们可以立刻发弹幕来分享看法或提问。比如,在B站上,很多知识类视频的弹幕讨论都十分活跃。

观众的角色从被动转为主动。科普短视频的便利性还表现在人们能随时随地进行观看。比如,在早晨乘坐地铁时,就能顺便观看一个涉及物理知识的科普小视频。这种获取科学知识方式的改变是史无前例的。

科普短视频的核心

视频技术尽管不断演进,科普的核心内容始终未变。基础性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就拿讲解量子力学的科普视频来说,内容若有误,传播越广,其负面影响就越严重。此外,表现形式同样关键,必须能够吸引观众。例如,某些科普视频就采用了动画的方式来阐述知识。

张帅琰提到,制作内容要注重知识性、原创性和普及性。姚永嘉也指出,科普工作者应具备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些观点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防止内容过于高深而难以普及。

面临的受众问题

科普普及要达到广泛覆盖,实则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接受者的多样性。各平台用户的特点差异显著。以知乎为例,用户更倾向于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反观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户更偏好于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获取知识。即便在同一平台上,用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学校里,教师可能更希望获取与教育相关的科学信息,而学生则可能对自然现象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欧阳自远院士根据不同听众群体制作了多版本的科普演讲,这种做法很值得学习。若科普视频未考虑到听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科普不能止于知识

科普工作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普及,更要推广科学的态度。单纯传播知识可能导致人们养成不思考的陋习。比如,伪科学的辨别等深层次知识也应得到普及,以培养公众的科学思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普短视频需扮演关键角色。

当前众多科普短视频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的传播,很少触及到科学思维的培育等更深层次的科普内容。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科普的真正宗旨。

避免碎片化传播局限

现在科普类的短视频普遍时长不长。这样的时长有利于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因为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塞进太多知识。比如说,一个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短视频,可能只能介绍到几个元素就结束了。

这很容易造成信息零散的传播,使得观众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技能。陈征提出了以价值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他认为科普短视频应在多个层面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如今科普短视频正兴盛,你打算为这一领域的发展贡献什么?不妨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