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自供电可穿戴设备发展受困?北交大团队新研究或有解
人体自供电可穿戴设备发展受困?北交大团队新研究或有解
传统可穿戴电子设备靠电池供电,但电池容量不足,使用时间不长,这成了一大难题。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来说,设备突然没电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在偏远山区工作时定位设备断电。这种状况亟需得到解决。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据研究,人体日常活动所释放的能量,若能有效收集并利用,足以持续为低功耗可穿戴设备供电。你认为这项技术要多久才能在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中得到广泛使用?
传统可穿戴电子设备靠电池供电,但电池容量不足,使用时间不长,这成了一大难题。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来说,设备突然没电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在偏远山区工作时定位设备断电。这种状况亟需得到解决。
传统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瓶颈
使用传统电池的穿戴式设备,常常遇到电量短缺的问题。在诸如喜马拉雅山地质考察这样的野外科研任务中,科研人员携带的电子设备一旦电量耗尽,比如用于测量海拔的仪器,就会阻碍工作进展。此外,电池的续航能力不佳,导致需要频繁更换或充电,这在许多户外环境中往往难以做到。另外,电池的容量限制也限制了穿戴设备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以物流行业为例,从业者常常需要在户外长时间工作。若这些设备因电力不足而无法正常运作,例如扫描货物信息的工具失效,便会降低物流作业的效率。另外,由于电池容量有限,设备随时可能因电量耗尽而停止工作,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麻烦。
人体运动中的能量潜力
运动时人体内含有大量生物机械能,比如跑步或行走时身体的晃动。在大型户外徒步活动中,由于参与者持续运动,身体能积累大量可用能量。这些能量有可能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自给自足的电力。据研究,人体日常活动所释放的能量,若能有效收集并利用,足以持续为低功耗可穿戴设备供电。
在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参赛者的奔跑动作能产出相当大的生物机械能。若将这部分能量转换成电力,为运动手表等穿戴式设备提供能源,便能有效防止因电池电量不足而无法记录完整比赛数据的问题。
低频运动对能量收集的挑战
人体运动通常表现为低频特征,且其承受能力并不强。以办公室职员为例,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站起来活动,活动强度和次数都十分低。这样的低频活动使得电磁发电机难以有效收集人体的机械能。此外,若收集装置过于沉重或体积庞大,将不利于人们日常携带,这与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不符。
针对那些需要持续监测身体数据的特定患者,他们的日常活动量相对较少。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以供可穿戴医疗设备使用,现有的电磁发电技术面临能量转换的难题。这是因为患者和设备所能承受的重量有限,可供利用的运动能量也不多。
L - 胱氨酸助力能量转换
L-胱氨酸作为一种氨基酸的衍生物,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它的官能团和二硫键能够对摩擦起电产生积极影响。在实验室中模拟的不同穿戴环境下,它能够使能量收集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模拟户外工作者攀登山峰时的晃动时,使用含有L-胱氨酸的设备,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使用含L-胱氨酸的设备在老人日常散步时进行能量收集,同样能够收集到相当可观的电量。这一点充分说明,这种物质对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能量收集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HM - TENG结构的突破
HM-TENG结构表现出色,其数据令人满意。在特定接触分离频率和压力条件下,该结构能够实现较高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转移电荷量。相较于同类设备,其功率密度显著提高。以工业化测试为例,HM-TENG结构的综合性能尤为显著。
在实际应用可穿戴设备时,例如在工业环境中工人所穿戴的设备,若采用HM-TENG结构,供电将更为稳定和持久。这种结构的发电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对未来自驱动设备的意义
这项研究揭示的技术能够广泛获取生物机械能,并驱动多种商用移动设备。这种技术对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电源来说,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动力来源。比如,在未来的健身可穿戴设备市场中,设备无需电池,仅凭人体运动即可发电。对于从事高科技研发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研究人员,这种技术对于他们所使用的可穿戴设备供电,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项研究为未来自驱动式穿戴设备的设计贡献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在这个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新技术能够催生出功能多样的新型穿戴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因传统电池问题而导致的诸多使用上的困难。
你认为这项技术要多久才能在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中得到广泛使用?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点赞、转发,并分享你们的观点。